最近,朋友圈屡屡出现理财子在宣传固收+产品时,高调营销“非标筑底”。
在这点上,就是一句话:好卖。
【资料图】
卖来卖去还是非标香。
还是非标香
其实这也不能怪理财子们,本身银行的资源禀赋就是在固收上,想要进军权益市场,固收+产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从今年市场的反馈来看,大多数理财子都是这么个思路,但是作为理财产品的底仓资产,近期债券收益率确实处于历史偏低水平,8月9日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66%,一年期AAA信用债的平均收益率也跌破2.5%,所以固收产品的收益率其实已经不具有吸引力了。
加上去年年末的债市回调,很多客户对单纯的债权类理财产品的信心始终未能恢复。
固收+无疑是打开局面最好的办法。
目前市场最常见的固收+理财有两种,一种是以挂钩中证500或中证1000指数的“固收+期权”产品。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今年5月以来,共有10家理财子新发“固收+期权”产品143只。通过期权,理财子们可以更好地控制产品的风险和净值波动,进一步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
而另一种就是目前多家理财子主推的非标固收+产品了。
在这点上,就是一句话:好卖。
虽然目前市场上非标产品爆雷的情况比比皆是,但对于投资者来说,产品中如果有非标资产打底,那就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原来,不管怎么缩降,还是非标香。
其实归根到底,这类“非标固收+”产品的核心逻辑还是使用了混合估值法,这也是这几年理财子们一直在摸索。
顾名思义,所谓的混合估值理财产品是指两种估值方式(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都可以采用,部分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部分资产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的理财产品。
这类产品的核心优势就在于,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资产收益表现主要来自票息收益,收益相对固定。也就是目前“非标固收+”产品中非标资产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保证收益的同时,降低整体组合的净值波动与回撤。
另一方面,增加了市值法估值的资产往往可以在市场行情中追求更高的收益。
相比于采用单一市价法估值的理财产品,该类产品的估值波动更平稳,在净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能有效稳定投资者的信心;而相较于单一采用摊余成而言,该类产品能在净值稳定的情况下博取更大的收益。
听起来有点耳熟,这不就跟大多数可转债、二级债基、混合债基一直说的“进可攻、退可守”、“下有底,上无顶”的模式有些像吗?
但用非标资产筑底,这可是银行理财能够“碾压”公募的最大利器了。
但这类产品的未来空间能有多大?其实并不乐观。
虽然这类产品的受众客户群体较多,但是在净值化大趋势下,这类产品一定不会成为主流。
可见的是,在8月4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中显示,2022年以来,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和发行数量下降趋势显著。
具体来看,存续规模数据已从2022年1季度的14099亿元阶梯式持续下降至2023年2季度的7464亿元,降幅接近五成,季度产品发行数量由2022年一季度的465只下降至2023年二季度的282只,虽相较2023年一季度有所提升,但依然产生近四成的降幅。
而站在整体角度来看,混合类产品份额占比从7.4%降至5.95%。
非标再香,恐怕也难以“长期发展”。
根据《理财市场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底,理财产品非标资产配置规模为1.85万亿元,相较2022年底减持近千亿元,配置比例为6.7%,同比下滑了0.44%。
还是得干标
从《理财市场半年报》中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比2022年末27.65万亿元减少超2万亿元;相反的,中基协显示,144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规模达到27.69万亿元,首次超过银行理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从数据上来看,去年年底的波动影响直接导致了2023年前四个月理财规模持续下降,虽然5月份开始有所回调,但碰上季末的存款考核压力,部分理财产品的规模转化为存款。
不过在《理财市场半年报》还出现了两个好的迹象。
1、产品期限进一步缩短
截至2023年6月末,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 20.26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 79.95%,较2022年底减少2.7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3.38个百分点。
封闭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 5.08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 20.05%。
总体来看,理财客户仍然偏好于短期理财产品。2023年上半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在326至381天之间,相较于2022年期限有所降低;2023年6月末1年以上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比例为71.48%,较2022年末减少1.12%。
2、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04亿个,较年初增长7.24%,同比增长13.41%。
从投资者结构看,2023年6月末个人投资者占绝大多数,比例高达98.87%,其余1.13%则是机构投资者。尽管个人投资者在占绝对大头,但近年来其比例持续小幅下降,机构投资者在不断参与到银行理财投资中来。
但投资者总体呈现风险偏好分散的趋势。
相比2022年底,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五级进取型的投资者占比有所上升,分别增加1.32个百分点和0.32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还是稳健型投资者占比最多,风险等级为二级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2.86万亿元,占比90.21%,占比较2022年底增加1.48个百分点。
越来越向着公募化发展了。
作者:李 沪 生 来源:资 管 云责任编辑:Tnews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