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资料图)
患者高某,女,21岁,主因“恶心、呕吐4天”来诊。患者4天前始出现恶心,呕吐食物及清涎,伴胃脘部不适,不思饮食,无腹痛、腹泻。今无呕吐,但嗳气频作,食滞不化,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既往有IgM肾病病史4年,平素尿检阴性,肾功能正常。近日复查尿常规:Pro +,RBC 0~2/HP。
舌质黯红,苔白腻多津,脉沉细而弦。
中医诊断
患者久病,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现恶心、呕吐之症,气机失调,水聚中焦,随气上逆,故呕吐清涎。中医辨为“呕吐”,证属“脾胃虚弱,胃气上逆”。
西医诊断
慢性胃炎;IgM肾病。
干预措施
健脾理气,和胃降逆中药。
药后恶心、呕吐、嗳气、乏力诸症皆消。
【关键词】
呕吐;嗳气;胃炎
病史资料
一般资料:高某,女性,21岁,2008年2月15日初诊。
初诊(2008年2月15日):4天前始出现恶心呕吐,1~2次/日,非喷射状,呕吐物为食物和清涎,伴胃脘部不适,不思饮食,无腹痛、腹泻。今日未呕吐,但嗳气频作,食入不化,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既往有IgM肾病病史4年,平素尿检阴性,肾功能正常。近日查尿常规:Pro +,RBC 0~2/HP。中医诊为:脾胃虚弱,胃气上逆之呕吐。治以健脾和胃降逆,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 g,炒党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30 g,姜半夏10 g,陈皮6 g,焦山楂15 g,枳壳10 g,川朴花6 g,淮山药15 g,金樱子10 g,当归10 g,丹参10 g。14剂,水煎服,日1剂。
嘱:避风寒,忌冷饮,适劳逸。
二诊(2008年2月29日):服药后未再出现恶心、呕吐,胃纳略好转,进食生冷食物后仍有胃脘不适,时有嗳气,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复查尿常规:Pro -,RBC 0~1/HP。患者脾胃气虚,不耐生冷之食,寒客于胃,纳化失职,气逆而上则嗳气。宗原方加减。
处方:生黄芪30 g,炒党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30 g,薏苡仁30 g,姜半夏10 g,陈皮6 g,淡吴萸3 g,仙灵脾15 g,当归10 g,炒莪术15 g,积雪草30 g。14剂,水煎服,日1剂。
嘱:避风寒,忌冷食,适劳逸。
三诊(2008年3月14日):诸症和,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拟补益脾肾以固本。
处方:生黄芪30 g,炒党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30 g,薏苡仁30 g,淮山药15 g,金樱子10 g,仙灵脾15 g,当归10 g,丹参10 g,炒莪术15 g,积雪草30 g。14剂,水煎服,日1剂。
嘱:避风寒,忌冷食,适劳逸。
临证体会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其病因多种多样,有外邪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调,脏腑虚弱等,但均系胃气逆而不降所致,如《圣济总论·呕吐》曰:“呕吐者,胃气上逆而不下也”。呕吐发病在胃,但与脾的功能失常密不可分。脾胃同居中焦,共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气上升,将精微和津液向上输布,有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和残渣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脾胃升降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升与降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非升无以言降,无降难以谈升,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两者相反而相成,气才能流通顺畅。所以胃失和降必然伴随脾不升清,两者不必分因果,实为脾胃同病。
本案患者患病多年,必有脾胃虚损,运化失常,升降不调,胃气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之症,又因脾胃虚弱,水液不能化生津液,反聚而为饮,留于中焦,阻滞气机,故呕吐清涎。方选六君子汤加黄芪甘温益气,健脾助运,又能降逆止呕,温中化饮;淡吴萸辛温暖脾,散寒降浊;枳壳理气通降;川朴花芳香化湿、行气宽中,于大量沉降之品中加入升提药,意在使气机流通,恢复中焦升降枢机之机能;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使饮邪从小便而出;《脾胃论》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饮食积滞是脾胃虚弱常见的病理产物,故用焦山楂消食化积;淮山药、金樱子健脾固肾涩精,减少蛋白尿;久病必有瘀结于内,故酌加活血化瘀之品,消积化瘀,调畅气血。
(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文章不存在利益冲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