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滚动 > > 列表
当前热门:大唐为何盛世变乱局?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3-03-29 09:03:47   来源:劲松历史

安史之乱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且最残酷的内战,从公元755年的冬天开始,到763年的春天结束,历时七年之久。

在此期间,唐朝皇帝从唐玄宗到唐肃宗再到唐代宗,换了仨,叛军统帅从安禄山再到史朝义,换了四个。


【资料图】

安史之乱不但时间长,其惨烈程度也远超唐代帝国以来的所有战争。史书里的评价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不但直接使盛极一时的唐朝走向衰落,甚至一巴掌把我们从世界第一的宝座上拍了下去,上百年没缓过来。

那为什么会爆发这场历史罕见的大规模战争呢?因为唐朝的内部矛盾实在太大,已经大到不得不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内战来解决。

在唐玄宗时期,世家大族已经彻底断绝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门阀贵族垄断朝堂,只手遮天,让没有背景的读书人深刻的明白了,什么叫“学的好不如生的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维与李白,两人都是天才,可天才之间亦有差距,李白在天才中也是独一档的存在。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年龄相仿的二人,境遇却是云泥之别。

李白一辈子憋屈郁闷,他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为官。可作为商人后代,是不可能进入朝堂的。李白为了这个目标,一次次努力,又一次次失望,年轻时还能靠着家底厚实,放浪形骸。晚年穷困潦倒,先被退婚,后被流放,最后郁郁而终,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潇洒。

对比之下,王维的人生像开了挂。王维出身太原王室,是唐朝的七宗五姓之一。王维15岁就名满京城,21岁中进士,最后官拜右丞。对于王维的经历,李白表示不信谣,不传谣。

二人的遭遇是唐朝阶级固化的缩影,出身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唐朝虽然已经实行科举制,但世家门阀和寒门子弟去参加科举的区别,就像网络游戏中充值玩家与普通玩家的区别一样,一个任性,一个任命。

在唐朝科举考试中,考生的身份信息是公开的,考官在开始考试前,就能查到考生的家底,于是在阅卷时就可能出现这一幕,“王家大公子的试卷上字写的这么漂亮,一定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内容就先不看了吧,给个满分先。”

“小李村的秀才竟敢左脚先进入考场,试卷也不用看了,零分处理。”

于是大部分读书人发现,科举这条根本走不通,少部分优秀的庶族,能够幸运的给世家门阀当上门女婿或者门客,比如杜甫、董庭兰等。剩下大量仕途渺茫的底层读书人,纷纷前往边关地区求前途。

这些地方和边镇缺乏官吏和知识分子,所以也乐于接收他们,充实自己的文官队伍建设,这为安史之乱的叛军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型人才。比如策动安史起兵的关键人物之一严庄,就是这样加入安禄山作案团伙的。

由此可见,传统的世家大族和寒门读书人之间的矛盾,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怀有远大抱负的寒门子弟确实憋屈,这群人只是卡在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第五层,也就是没有实现个人价值而已。

要知道在唐朝,寒门子弟里的门不是农家小院的门,是朱门酒肉臭的门,是门阀的门。封建社会可没有义务教育,考不考得上功名另说,但凡能够读书的人,财富水平至少超越了90%的普通家庭。所以,更深层次的不安定因素,来自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也就是生活愈加困苦的农民。

有人疑问,安史之乱前,唐朝不是正在经历开元盛世吗?这个被后人称为中国封建史上最繁荣强盛、辉煌璀璨的年代,为什么民众的生活会穷困潦倒?

事实上,你能够想到的所有古代封建王朝的所谓盛世,都是由底层民众的血肉堆积出来的。文景之治物资丰饶,府库的谷子多到粮仓装不下,甚至堆在外面烂掉,而另一方面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农民碰到天灾就要卖儿卖女。

汉武帝征伐四方,威风八面,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何等的雄壮霸气,百姓却由于连年征战而负担沉重,疲惫不堪,甚至一度出现人相食。

同样的开元盛世期间文化繁荣,经济繁茂,四方来朝,而这个盛世是他们的,和你我无关。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并直接导致府兵制的崩溃。

所谓府兵制,就是一种半农半兵,兵农合一的军事组织制度。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府兵家庭,那么你每半个月要去当地军府报一次,到剩下的时间就在家务农,一旦发生战争,你就要立刻随军出征,并且装备要自己购置。《木兰词》里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说的就是这事。

对于朝廷来说,府兵制可以省下一大笔经费,平时不用养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开战了连装备钱都不用出。对于个人来讲,如果不发生战事,那我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发生战事后,万一叛军攻到自己家,烧杀抢掠了,也没个地儿说理去。所以人们对于保家卫国的积极性还是有的,这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局面。

经过严重的土地兼并后,大多数人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耕地。佃农身无分文,累死累活的给乡绅土豪打工,现在还要他们自己掏钱去买装备上战场,这不开玩笑吗?所以士兵半职业化的府兵制破产,改为募兵制,就是由镇守在边关的节度使们自己招募全职士兵。

本来关中地区这群失去土地的流民正愁没有地方去,这下好了,全被吸纳了。

唐玄宗本来想赋予地方节度使大权去制衡中原的世家,但他忘了节度使和募兵制结合起来是个有多大破坏力的种子,更忘了内部的巨大矛盾给这颗种子提供了多么充足的养分。所以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必然事件。

中外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他们往往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不尊重底层人士,或者说不把劳苦大众当人,从而忽视一个更严重的现象,就是这群人身上的矛盾已经没法向下转移,所以他们真的会把矛盾表达出来。

皇族身上遇到的矛盾是如何遏制世家大族,如何抵御外敌入侵。门阀世家想着如何巩固自己的力量,如何向权力的中心靠拢。地方乡绅琢磨如何兼并更多的土地,让自己的财富扩大化。

在这些人身上,矛盾是不会被表达出来的,只会层层的向下转移。这些人想要的资源不会少,想做的事儿不会停,因为只用向底下的人要就行了。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压力会被层层转移到最下面,最终转无可转。有时候这些矛盾是会被消化掉一部分的,也就是我们常听的忍一忍就过去了,不就是被老板骂两句吗?忍一忍就过去了,不就是被身边的人看不起吗?忍一忍就过去了,不就是快要饿死了吗?这个好像真的忍不了。

就连行事果断的明太祖朱元璋当初都很能忍,一直忍到父母兄弟全没了,户口本上只剩自己,没办法只能开始搞事。可见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是没法被消化的,人都快要被掐断气了,你还跑过来说让人调整心态,放松心情。这时候只剩两条路径,这个人要么解决自己,要么掐回去。

之前我看一部很火的韩国电影《寄生虫》时,一段情节我印象深刻,男主的父亲疑惑,为什么上流人士总是举止得体、从容优雅,而市井小民总是容易紧张局促、歇斯底里。

我想是因为前者拥有向下转移自身矛盾的能力,而后者没有。他们只能选择自己消化,能消化完的,最后默默的患上了精神病,比如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消化不完的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神经病,如鲁智深、刘邦、黄巢。

最后用一句诗总结这些封建王朝的落幕吧。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标签:

上一篇: 11家央企和海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今日视点
下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