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包力 通讯员 张凌赟
(资料图)
为深入贯彻国家新课程标准精神,全面了解、把握新课标实质和主要变化,提高高考备考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促进教师素养提升,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深大实验”)在本学期第三周开展了语文教学周活动,从研讨、备课、上课、评课等几方面聚焦语文学科教学。
教学周中,2月23日,深圳市语文教研员陈霞老师和葛福安老师到访深大实验,观看深大实验青年教师展示课,共同参与深大实验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探讨高考新教学与新思路。
当日,高一、高二的青年教师带来精彩的展示课,四位教师基于对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理解,深入研读教材,在文字的理性与感性之间,带领学生共探语文之美,充分体现深大实验青年教师的良好基本素养,展现出深大实验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力。
高一年级组选取了文言经典篇目《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展示课。课堂逻辑清晰,学生积极发表感想,传递出文字说理的强大魅力。
宋瑶老师以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为学习目标,宋老师抓住“退”字,引导学生围绕“退”字进行思考,从“为何退”“选谁退”“如何退”和“退之结果”四方面分别展开教学,最后落实到“利”退秦师,感受到古人论政的说理特点。
刘晶老师抓住关键词“围”,以 “围”——“突围”为核心线索,结合图画分析局势的变换,在过程中感受烛之武语言的魅力和严谨的逻辑,理解烛之武如何一步步帮助郑国实现“突围”,感受文字的思辨之美。
高二年级组选取了诗歌名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展示课。两位老师的课程各有特色,课堂活跃,带领学生品“美”、析“美”,共享感性之美丽。
李国仪老师通过串联诗歌意象带领学生感受徐志摩笔下轻动流畅的美学意蕴,并以“寻梦?”中的标点符号为突破口,结合其人生际遇理解徐志摩的“梦”,体会离别之情,使人不愿惊醒,原来是理想、自由与美。
吴怡老师则围绕“沉醉”和“清醒”这两种情感,通过小组研习,分析诗人“因何沉醉”“沉醉时的表现”“为何清醒”“清醒后的行为”,体会诗人一边沉醉、一边清醒的复杂心境,感受徐志摩曾经拥有与追寻不得的自我拉扯。
展示课后举行观摩课研讨会,副校长刘淑艳对两位教研员的到来表示欢迎。研讨会由办公室副主任任云峰主持。
葛福安老师与陈霞老师对四位青年教师的教学课给予肯定,也给大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高中教学与高考相关话题。葛福安老师聚焦高考,肯定“教考衔接”的重要性,提出重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上,教师要潜心研读教材,不脱离单元目标,注重“深度学习”,形成“大概念”意识,具备专家思维。
陈霞老师针对具体的教学落实,提出教师要对文本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对模式文本的鉴赏路径,注重学生收获。通过对2023年深一模命题思路的交流,老师们也从中探索了教与学的新方向。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语文教学周的举办,不仅掀起了本学期开展的学科教学周系列活动的序幕,充分彰显出了深大实验“共生共长,惟精惟实”的办学理念,而且极大地激发起了教师们深入研究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热情,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学术化的发展路径。
审读:谭录岗